桃花源记注释(桃花源记注释人教版)

人教版语文教材:《桃花源记》:注释

《桃花源记》是东晋隐士陶渊明的散文名篇,历来备受推崇。汉末以来,战乱不止,政治黑暗,陶渊明却在《桃花源记》里描绘了一个民风淳厚、和平恬静的社会,这是他渴望生活安定的心理投射,也是历代遭逢乱世的人所向往的理想社会。杜甫《北征》中的“缅思桃源内,益叹身世拙”秦观《踏莎行》中的“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都表达了后人对桃源的歌咏和向往。此文历来是初中语文教材的必选篇目,但版本不同,注释也各不相同。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2007年第2版。2015年7月印刷)也选入了此文。

以下是《桃花源记》中的一些重点注释:


1. 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

2.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

3. 平:平坦。

4. 旷:开阔;宽阔。

5. 屋舍:房屋。

6. 俨(yǎn)然:(古今异义)古义:整齐的样子。今义:形容很像;形容齐整;形容庄严。

7. 属:类。

8. 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南北走向的叫阡,东西走向的叫陌。

9. 交通,交错相通。

10. 鸡犬相闻:(村落间)可以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11. 种作:指世代耕种劳作的人。

12. 衣着:穿着打扮。

13. 外人:指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以上注释仅供参考,建议查阅《桃花源记》原文获取更多信息。

《桃花源记》是一篇名篇,记述了一个被神仙与天地隔绝的桃花源,它有着美丽的景色、丰富的果实、善良淳朴的百姓等等。这篇文章描绘了一个让人欣喜的乌托邦式的社会和人们生活在其中的幸福感。

其重点注释在于展示了孤立存在的神仙以外的一个社会机制,可以说底层的乡民和上层精英都过上了理想的共同生活。

它启示着人们,只要注重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就可以实现和平共处和共创美好的社会。

缘溪行:缘,沿着,顺着。

落英:落花。

阡陌:田间小路。

交通:交错相通。

俨然:整齐的样子。

属:类

具答之:具,详尽。

要:通邀,邀请。

咸:全,都。

悉:全,都。

不足:不值得。

为外人道也:为,对,向。

及:到。

诣:拜访。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