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注】《中秋月》作于熙宁十年(1077年),苏轼时任徐州知府,与相别七年的弟弟苏辙共度了一百多日,并有了难得的共同赏月的机会。(1)有人说此诗写中秋月没有停留在静态的描绘上,颇有新意,试结合诗句具体分析。(4分) (2)概括此诗表达的深沉的思想情感。(4分) 答案 (1)①首句写月亮冲破乌云,云破月来的瞬间变化以及月光如水,泻满乾坤的景象,充满动感。②第二句则写一轮明月慢而轻地转动升入高空的过程。(2)表达与胞弟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快乐,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不得不分别,前途未卜的哀伤与感慨。中秋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文化意义。
历史渊源: 中秋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代。最初这一天是古人对月亮的崇拜,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后来中秋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神话故事结合,增添了浪漫色彩。到了唐代,中秋节成为官方认定的节日,人们开始盛行赏月、玩月等活动。
文化意义:
1. 家庭团圆:中秋节强调家庭团聚,人们无论身在何处,都会尽量在这一天回家与亲人相聚,共享天伦之乐,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家庭和睦的重视。
2. 感恩自然:中秋时节,农作物成熟,人们通过庆祝丰收来感恩大自然的馈赠。
3. 传承文化:中秋节的各种传统习俗,如赏月、吃月饼、猜灯谜等,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
4. 增进情感:人们互赠月饼、祝福,增进了亲人间、朋友间、邻里间的感情。
5. 民族认同:中秋节是全体华人共同的节日,它强化了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让海内外中华儿女在同一时刻感受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情感纽带。
总之,中秋节不仅是一个欢乐的节日,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