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翻译及原文(六国论翻译一句一译全文)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六国论常考重点句子


1重点句及翻译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译文:六国的灭亡,并不是(因为)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病(弊端)在于(用土地)贿赂秦国。(用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2.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译文:想一想(或念及)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


3.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译文:齐国不曾贿赂秦国,(可是)最终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


4.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译文:因此燕虽然是个小国,却最后才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


5.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译文: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或李牧接连使秦国的进攻败退)。


6.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译文: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邯郸成为(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使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


7.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译文: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啊!


8.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译文: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国,他们的势力(虽然)比秦国弱,可是还有可以不赂秦国而战胜它的形势。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3、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