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意思

意思是,君子懂得的是道义,小人懂得的是利益。这句话出自《论语·里仁》。这句话是孔子用来描述君子和小人之间的区别,其中“君子”指的是有德之人,“小人”则指的是无德之人。这句话告诉我们,君子以道德为行动准则,追求的是道义和公正,而小人则只看重自己的利益,不顾及他人的权益和感受。因此,我们应该学习君子的品质,注重道德和公正,而不是像小人一样只关注自己的利益。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句话出自《论语.里仁》一文 ,这句话的句式属于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就是:君子于义喻,小人于利喻。在这句话中,“于”是介词“对”的意思,它和“义”,“利”合用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喻”是“明白,知晓”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君子看重的是道义,小人看重的是利益。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读音是:


君子(jūn zǐ)喻(yù)于(yú)义(yì),小人(xiǎo rén)喻(yù)于(yú)利(lì)。


这句话出自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及其弟子所著的《论语·里仁》篇,其含义是指君子明白和重视的是道义、道德原则,而小人则更关注自身的利益得失。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在理解时,要有“动态人生”的观点,就是把“君子”视为“立志或努力成为”君子的人,小人则是“无心或放弃成为”君子的人。只有这样理解,才可进而主张:君子若是懈怠,可能沦为小人;小人若是上进,可能改头换面。如此一来,孔子的教育工作才有实质的作用与效果可言。

小人以外在的东西作标准、作参照,并且主要以利来衡量,其行事时不按义、不按该与不该,而按有利没利,利多利少。小人受物所转。

君子行事因为按“义以为质”,所以能做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可处有,可处无”“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正由于君子建立起了自己的内心标准——义,所以能够“泰而不骄”“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等等差别,都源于行事时这一点用心的不同,而君子小人立分。

具体含义:指认为君子与小人价值指向不同,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小人于事必计其利害。

于,对于。句意是君子懂得的是道义,小人懂得的是利益。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