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平山堂,照我影,草色香。三千里外,云山如画,一半江城烟雨中。”这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夜泊牛渚怀古》中的一句。这句话的意思是:西江的月光洒在平山堂上,映照着我的身影,四周的草地散发着清香。在三千里之外,云山如画,江城一半被雨雾笼罩。
这句话描绘了李白夜晚在牛渚江畔的情景,通过对月亮、山、房屋、草地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宁静、清新、优美的氛围。其中,“西江月”指的是在西江畔上的月亮,“平山堂”则是一座在山间平地上的房屋,“草色香”则表现出夜晚草地的清香气息。而“三千里外,云山如画,一半江城烟雨中”则是在描绘远方的云山和江城的美景,通过对远方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远方的向往和神往之情。
整首诗以自然景色为背景,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来表达诗人的内心感受,同时也表现出了对历史的回忆和对人生的思考。这首诗表达了李白对自然、历史和人生的热爱和追求,是一首具有高度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的诗篇。
此词写于公元1079年(宋神宗元丰二年),苏轼第三次到扬州平山堂,缅怀恩师欧阳修,同时也蕴含苏轼自身的人生感叹。到作此词为止,苏轼共三次到过扬州,则“三过平山堂下”实质上浓缩了苏轼近十年间南迁北调的动荡生涯。
词的上片写瞻仰欧词手迹而生的感慨。作者对他的恩师欧阳修怀有深挚的情谊,此刻置身于欧公所建的平山堂,自然思绪万千。“三过平生堂下”,是说自己此番已是第三次登临此堂了。此前,熙宁四年(1071)他离京任杭州通判,熙宁七年由杭州移知密州,都曾途经杨州,来平山堂凭吊恩师。“半生弹指声中”,是作者抚今追昔,感慨岁月蹉跎、遭遇坎坷、人生如梦。
此词表达苏轼在扬州平山堂对恩师欧阳修的缅怀之情,同时也蕴含苏轼自身的人生感叹。
词的上片写瞻仰欧词手迹而生的感慨。作者对他的恩师欧阳修怀有深挚的情谊,此刻置身于欧公所建的平山堂,自然思绪万千。“三过平山堂下”,是说自己此番已是第三次登临此堂了。“半生弹指声中”,是作者抚今追昔,感慨岁月蹉跎、遭遇坎坷、人生如梦。
《西江月·平山堂》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描写了苏轼回忆恩师欧阳修时的感慨和对恩师的缅怀之情。词的上片写作者瞻仰恩师欧阳修词作手迹而生的感慨;下片写听唱欧阳修词而生感慨,道出对恩师的缅怀之情,有抚今追昔的万千感慨。
苏轼西江月平山堂解析如下:
1、原诗
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2、解释
我这大半辈子到过平山堂三次,前半生在弹指声中过去了。整十年没见到欧公了,但他留在墙上的墨迹,仍是那样气势雄浑,犹如龙飞蛇舞。
我本想悼念恩师“文章太守”欧阳修,但还是为杨柳春风大好年华而歌。千万不要说回头一看,万事万物皆是一场空。因为不回头看,生活已是梦幻。
3、赏析
公元1079年(宋神宗元丰二年)四月,苏轼自徐州调知湖州,生平第三次经过平山堂。这时距苏轼和其恩师欧阳修最后一次见面已达九年,而欧阳修也已逝世八年。适逢自己政治处境艰难,苏轼为重游故地、缅怀恩师而作的这首词,自然会有抚今追昔的万千感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