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曹操赏析(曹操短歌行解读)

短歌行这首诗体现了曹操的博大胸襟,原因如下

本首诗围绕“忧思难忘”来写

曹操的忧思:

一忧人生苦短(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二忧壮志难酬(想统一北方,缺迟迟没有实现)

三忧贤才难得(想实现自己伟大抱负,自己求贤若渴,可是贤良之人却如天上之明月星辰廖廖甚少)

《短歌行》表现了曹操求贤如渴的思想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短歌行》是曹操以乐府古题创作的两首诗。其中第一首诗通过宴会的歌唱,以沉稳顿挫的笔调抒写了诗人求贤如渴的思想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第二首诗表明作者在有生之年只效法周文王姬昌,绝不作晋文公重耳,向内外臣僚及天下表明心迹,使他的内外政敌都无懈可击。这两首诗是政治性很强的作品,而其政治内容和意义完全熔铸在浓郁的抒情意境中。全诗内容深厚,庄重典雅,感情充沛,尤其是第一首,充分发挥了诗歌创作的特长,准确而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来达到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目的,历来被视为曹操的代表作。

本诗的诗眼是哪一个字?

忧 。

哪些诗向可以表现出来?

曹操的《短歌行》中用比兴手法来表现忧愁连绵不绝的句子是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比兴中兼含比喻,即起句除有触物起情,托物发端的意思之外,还和下句构成比喻关系。

“比”与“兴”是我国古代诗歌常用的技巧。除诗歌外,现代散文、小说等也常用比兴手法。所谓“比”,按照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其实就是比喻。它通过具形具色的事物比所要写的事物,使之形象、生动、具体。所谓“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诗用形象思维,离不开比兴两法。因此,比与兴构成了诗的两种技巧。

“忧”字出现三次,成为贯穿全诗的诗眼,也是曹操英雄气概的最好体现。诗人的心镜平缓到急促的渐变。“忧思”中,呈现给读者的是一个饱经忧患、真诚恳切的老者形象,尽显明主风度,全然没有了战场上硝烟的味道,也没有了军事里奸诈的阴霾,是最“真心”的表白,最“实意”的胸怀。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