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案·元夕》为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作品。此词从渲染元宵节绚丽多彩的热闹场面入手,反衬出一个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托着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
全词采用对比手法,上片极写花灯耀眼、乐声盈耳的元夕盛况,下片着意描写主人公在好女如云之中寻觅一位立于灯火零落处的孤高女子,构思精妙,语言精致,含蓄婉转,余味无穷。
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后人遂以“苏、辛”并称。其诗文亦有足称道者,特别是其文“笔势浩荡,智略辐凑,有权书衡论之风”。
这篇课文选自以下教科书:
教科版第九册
语文A版第八册
长春版第八册
语文A版第八册第六单元
《青玉案·元夕》这首歌曲的背景源于宋代词人辛弃疾的同名词作,创作于南宋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或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当时,辛弃疾面临强敌压境、国势日衰的困境,而南宋统治阶级却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辛弃疾洞察形势,欲补天穹,却恨无路请缨,满腔激情、怨恨交织,最终化作了这首元夕求索图。
词中,辛弃疾以元宵佳节为背景,描绘了花灯耀眼、乐声盈耳的盛况,同时着力刻画了一位孤高淡泊、超群拔俗的女子形象,寄托了自己政治失意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其中,“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一句,更是成为了广为传颂的千古名句。
后来,这首词被当代作曲家敖昌群或李砚谱曲,改编为艺术歌曲,赋予了新的生命力。歌曲旋律优美动听,非常有意境,能够深深地打动人心。演唱者在演绎这首歌曲时,需要深入理解词中的意境和情感,通过精湛的演唱技巧,将词中的情感完美地表达出来。
总的来说,《青玉案·元夕》这首歌曲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是一首充满情感和生命力的艺术作品,值得人们深入品味和欣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