揠苗助长,滥竽充数,叶公好龙这三个是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揠苗助长是说一农民嫌苗长的慢,而用手把都往高里拔了一截,结果苗都死了,是说急于求成,适得其反。滥竽充数是说一人不会吹竽,但皇上欣赏合奏时,他在乐队里装模做样,但换了新皇上,爱听独奏,他无法混了,逃走了。叶公好龙是说古代有一叫叶公的人,屋里到到处画着龙,柱子上也刻着龙,真龙以为他真喜欢龙,就去他家,把头伸进窗户,结果叶公吓得混身发抖,是说有的人只是喜欢假像,真像来了他们就害怕了。这三个都是成语。
而农夫和蛇不是中囯古代寓言故事,是外囯寓言故事。
滥竽充数是历史故事,不是寓言故事,它有史书记载的,说的是不会吹竽的人,充作会吹竽在楚国宫廷混饭吃,最后混不下去,逃跑了的故事。
农夫和蛇”不是出自中国古代寓言,出自古希腊的《伊索寓言》
拨苗助长不是古代寓言故事,滥竽充数,农夫和蛇,叶公好龙是古代寓言故事!
在这四个中只有滥竽充数不是古代寓言故事,因为这是春秋战国时期真正发生的,齐宣王和死后儿子继位发生的故事。
拔苗助长是历史故事。《拔苗助长》原文:宋国有个人忧虑他的禾苗不长高,就拔高了禾苗,一天下来十分疲劳地回到家,然后对他的家里人说:“今天太累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快步去到田里查看禾苗的情况,禾苗都已经枯萎了。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为禾苗长大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这个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扩展资料:拔苗助长启示:
1、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纯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望相反。这一寓言还告知一具体道理:"欲速则不达"。
2、人们对于一切事物都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把事情做好。反之,单凭自己的主观愿望去做,即使有善良的愿望,美好的动机,结果也只能是适得其反。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具有不可抗拒性。人们的行动一旦违背了规律的要求,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蔑视客观规律,违背客观规律,不仅半不好事情,而且必然遭到失败。所以人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坚持实事求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