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虽远行则将至(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漫漫长路必见曙光)

原文: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他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其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入不远矣。

全句是: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

意思是:路途虽然遥远但是只要一直走就将有走到的一天,事情虽然很难处理但是只要做下去就会有成功的一天。

原文出自《史记·韩语改》:“道路虽远,行则将至。”

“路虽远行则将至”出自《荀子·修身》,意思是:路途虽然遥远但是只要一直走就将有走到的一天。

《荀子·修身》篇中,就有类似这样的修身古语:“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劝诫人们,在求道、做事的时候,不要害怕遥远艰难,而是要付出实际行动。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出自《荀子?修身》。荀子是继孔子、孟子以后,儒家最为著名的代表人物,他在所作的《修身》一篇中,提出了很多超过时代意义的进步观点。他提出“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意思就是说路途再近,不走永远也到不了终点;事情再小,不做也不会成功。后来衍化出“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为则必成”这句话,虽然字面意思不同,但强调的都是坚持不懈、一点一滴的努力的重要作用。所以说回归到问题本身,题目中的话出处就是《荀子?修身》。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