邑(拼音:yì)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汉字(常用字)[1],此字初文见于商代甲骨文[2],古字形上部是“囗”(wéi),表示城市;下部为跪着的人形。有土地有人,意思是都邑、城市。邑也作为县的别称。上古时,国都也称作邑。
“邑”是汉字部首之一,用作偏旁时变体为阝(右耳旁)。从“邑”的字多和地名、邦郡有关,如都、郡、邻、邦等。
浥去掉三点水读邑,yi,从囗(wei)人。表城邑。会意。甲骨文字形。上为囗(wéi),表疆域,下为跪着的人形,表人口。合起来表城邑。“邑”是汉字的一个部首,变体为右耳旁。从“邑”的字多和地名、邦郡有关。城市,都城,旧指县,古代诸侯分给大夫的封地,古同“悒”,指愁闷不安。
意思是:湿润。读音: yì。
出自:《渭城曲》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诗。原文:
渭城曲
唐代: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译文:
清晨的微雨湿润了渭城地面的灰尘,馆驿青堂瓦舍柳树的枝叶翠嫩一新。
真诚地奉劝我的朋友再干一杯美酒,向西出了阳关就难以遇到故旧亲人。
邑此字念yi,我们宜兴有荆邑路。
wèi yì
“渭”,现代汉语规范二级字,普通话读音为wèi,最早见于楚系简帛中,在六书中属于形声字。“渭”的基本含义为水名,如渭河。
“浥”,现代汉语规范二级字,普通话读音为yì,最早见于秦朝小篆时代,在六书中属于形声字。“浥”的基本含义为湿润,如“渭城朝雨浥轻尘”;引申含义为坑洼地。
渭-拼音:[wèi]
浥-拼音:[y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