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剑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寻找剑。船已经航行了,但是剑没有行进,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寓言原文
刻舟求剑
(战 国)
楚人有涉①江者②,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③契④(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⑤。”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ǐ)⑥,而剑不行,求剑若⑦此⑧,不亦惑乎?
——(出自《吕氏春秋.察今》)
词语注释
10、此:这样。
原文翻译
有个楚国人渡江,他的剑从船里掉到水中,急忙在船边上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寻找剑。 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刻舟求剑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情总是在变化。我们不能主观地做事。一个人不能固守教条。当情况改变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也应该改变,否则就会失败。警告人们不要片面、静态和狭隘地看待问题。“刻舟求剑”是从一个语言演变而来的成语。一般指坚持教条,坚持法律,固执己见。从静态的角度看待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必然会导致错误的判断。本文中的楚人犯了这样的错误。
《刻舟求剑》的启示:刻一个记号来打捞宝剑没有错,但是如果这个记号刻在一艘移动的船上,不等于没有记号吗?这个故事对于那些思想僵化、墨守成规、看不到事物发展变化的人来说是一个极好的讽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不能只凭主观愿望做事,不能想当然。要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灵活处理。
刻舟求剑出自何处:战国 吕不韦《吕氏春秋 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要想知道刻舟求剑文言文的道理是什么就要先知道原文讲得什么故事:故事讲的一个人在宝剑掉进水里当时没去捞,到了目的地才去捞结果没捞到。这个就比喻不顾环境和其他事物条件的变化,只按照自己的固有四维去思考问题,这样必然失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