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凉州词》(孟浩然《凉州词》古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作者: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表达了诗人与老朋友依依惜别之情

凉州词:

思想感情: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

表达了送挚友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心情

头两句“浑成紫檀金屑文,作得琵琶声入云”说的是浑然天成的紫檀金屑文,做成的琵琶声音清亮直入云端。此句中的文通“纹”纹路,紫檀金屑纹,是一种好的紫檀木,其上面有一条条的金色纹路,这个形容的十分贴切,是一种十分珍贵檀木。诗人的意思是说,这么好的檀木做成的琵琶一定也是极品,声音响彻天地,直穿云霄。这两句看似简单的描写诗人想把紫金檀木做成琵琶这一件事,但结合第三四句来看,实则是因为诗人远在万里之外的胡地,思乡,想听到家乡的熟悉琵琶声了。希望紫檀木做的琵琶声能够穿透云霄,传到自己的耳朵里。


第三四句“胡地迢迢三万里,那堪马上送明君”与胡地相隔万里,即使是送与王明君马上作乐但琵琶声又哪能穿越。明君,指王明君,王明君就是王昭君,因为避司马昭之讳,王昭君改称王明君。那堪,哪里能忍受的意思。前两句诗人寄望于紫檀制作琵琶声音能够直穿云霄,来到自己所在的胡地,但寄望只是寄望,诗人清楚的知道此地离胡地相隔万里,即使马上拿去给王明君作好乐,但琵琶声又真的能穿过这相隔万里的距离传到这里吗?这两句表达了诗人急迫的想听到家乡的琵琶声,可现实却又让诗人感到无奈。


而第五六句“异方之乐令人悲,羌笛胡笳不用吹。 ”身处异地那乐声总让人心中悲凉,这羌笛胡笳也不要再吹。这两句写了诗人身处异地听到了异地的羌笛和胡笳的吹奏之声,本来在异地这样艰苦的边关,能听到一段优美的乐曲,可以说是一种难得享受,可问题就在于诗人听到以后羌笛胡笳的吹奏之后却想到了家乡的琵琶之音,思乡之情瞬间迸发出来,故越听异地的声乐,思乡之情就越甚,思乡之情越甚,心理就越觉得悲凉,如此的心境之下诗人怎还能听的下去这异地之音,只得说,你们都不要在吹了!这两句还有一点就是点明了整首诗的主题和动机,为什么诗人会思念故乡,只因为诗人听到了异地之音。


最后两句“坐看今夜关山月,思杀边城游侠儿。”坐着仰望这边塞的月亮,心里想的是杀光边关的敌人,最后这两句把诗人思乡的感情推向了更高的层面,把诗人急迫想要回家的心情展现的淋漓尽致,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不再停留在只想听到家乡的琵琶之音,而是想要快点杀光边关的敌人,回到那个让诗人魂牵梦萦的家。


这首边塞诗不同于其他的边塞诗,其他边塞诗多描写一些边关的战事,或是体现诗人爱国情怀,亦或是批判战争残酷的,而孟浩然这首诗则另辟蹊径,从远在边关的将士的思乡之情着手,描写了那些边关将士们的艰苦和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伤害。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末句“春风不度玉门关”

也就水到渠成。

用“玉门关”一语入诗

也与征人离思有关

如果把这首《凉州词》

与中唐以后的某些边塞诗

加以比较,就会发现,

此诗虽极写戌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