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庭芳》是苏轼的一首词,其中运用了多个典故,展现了苏轼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想象力。以下是对其中几个典故的简要分析: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苏轼在此处引用了《庄子》中的一个故事。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翩翩起舞,感到非常快乐。醒来后却发现自己是庄周,而非蝴蝶。于是他感慨道:“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苏轼借此典故来表达对世俗名利(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的淡漠,认为这些都是过眼云烟,不值得追求。
“幸遇三杯酒好,况逢一朵花新”:苏轼在这里化用了唐代诗人李白的诗句“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李白在诗中表达了孤独和超脱的情感,而苏轼则借此典故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享受。他认为,只要有好酒和美景相伴,生活就是美好的。
“七弦古琴,八行锦字”:苏轼在这里提到了两种古代的文艺形式——古琴和锦字。古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弦乐器,历史悠久,音色优美;锦字则是指用精美的丝绸织成的文字或图案,常见于古代书信或诗歌中。苏轼借此典故来表达自己对文艺的热爱和追求。
通过对这些典故的运用,苏轼不仅丰富了《满庭芳》的艺术内涵,还展现了自己对人生、名利、文艺等方面的独特见解和态度。这些典故也使得这首词更具深度和韵味,成为了苏轼词作中的经典之作。
《满庭芳·蜗角虚名》以议论为主,夹以抒情,生动地刻画了词人愤世宿和飘逸旷达的两个性格层次,在封建社会中很有典型意义。
满庭芳·蜗角虚名
宋代:苏轼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译文
微小的虚名薄利,有什么值得为之忙碌不停呢?名利得失之事自由因缘,得者未必强,失者未必弱。赶紧趁着闲散之身未老之时,抛开束缚,放纵自我,逍遥自在。即使只有一百年的时光,我也愿大醉它三万六千场。
沉思算来,一生中有一半日子是被忧愁风雨干扰。又有什么必要一天到晚说长说短呢?不如面对这清风皓月,以苍苔为褥席,以高云为帷帐,宁静地生活。江南的生活多好,一千钟美酒,一曲优雅的《满庭芳》。
注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