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笼寒水月笼沙的下一句是什么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第一句诗所描写的景色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2.上诗的最后两句表面上写商女“不知亡国恨”,实际上另有弦外之音。

那么,本诗的言外之意是什么?请简析。

答:1.夜色浓厚,清冷寂静。

渲染了迷蒙冷寂的气氛,表达了诗人的伤感情怀。

2.讽刺哪些王公大臣、官僚贵族等封建统治者,因为当时的唐朝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他们不以国事为重,反而寻欢作乐,毫无亡国之忧。

秦淮河上的秋水荡漾,暮霭象轻纱般的舒卷飞翔。

秋水披一身迷人的烟雾,两岸金沙随夜色沉入溶溶的月光。

我在停泊的小船上静静眺望,对岸酒家的灯火一片辉煌。


作者:杜牧

选自《樊川文集》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秦淮:即秦淮河,源出江苏溧水县东北,流经南京地区,入长江。相传为秦始皇南巡会稽时开凿的,用来疏通淮水,故称秦淮河。

[译诗]

迷蒙的烟雾笼罩着寒江,小洲白沙上映着银色的月光,

夜晚我停船在秦淮河岸,正临近酒家所在的地方。

商女不知什么是亡国恨事,

隔江还在把《后庭花》声声歌唱

此诗写秦淮月夜,朴朔迷离,酒家夜市繁荣,弦歌处处,而世风日下,花天酒地歌舞沉迷已成风气,商女只知清讴娱客,岂知前朝亡国之鉴?诗之警策之处在"不知"与"犹唱"的对比。诗人以冷眼看时事,以醒目观醉者,以历史讽现实:多少王朝的衰败,就是这样在人们醉生梦死、无忧无虑的享乐声中不知不觉地酿成的。人们脚下的金陵古城,就曾见证过多少这样的亡国故事啊!

这是一首即景生情之作,通过写夜泊秦淮所见所闻的感受,揭露了晚唐统治者沉溺声色,醉生梦死的腐朽生活。秦淮河两岸是六朝时的繁华之地,是权贵富豪、墨客骚人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场所。诗人夜泊秦淮,在茫茫沙月,迷蒙烟水中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不禁触景生情,顿生家国亡思,将对历史的咏叹与对现实的思考紧密结合,从陈的荒淫之国联想到江河月下的晚唐命运。全诗寓情于景,意境悲凉,感情深沉含蓄,语言精当锤炼,沈德潜称之为“绝唱”。

原诗

《泊秦淮》

作者:杜牧【唐代】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注释]

(1) 商女:歌女

(2) 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陈后主与其幸臣词曲。

[译文]

秦淮河上的秋水荡漾,暮霭象轻纱般的舒卷飞翔。

秋水披一身迷人的烟雾,两岸金沙随夜色沉入溶溶的月光。

我在停泊的小船上静静眺望,对岸酒家的灯火一片辉煌。

歌女如春,“游客”颠狂,《后庭花》的歌声弥漫江上,可有谁想到了国破家亡?

【译文】 深秋的夜晚,秦淮河上升腾着淡淡的薄雾,宛若袅袅的轻烟,笼罩着 寒波粼粼的水面。柔和的月光洒在河边的沙滩上,反射出霜雪一般的白 光。夜深人静,我乘坐的客船停泊在秦淮河上,傍着那彻夜笙歌的酒楼。

 赏析: 轻轻的烟雾和淡淡的月光笼罩着寒水细沙, 夜晚我乘坐的船停泊在秦淮河岸,正临近酒家所在的地方。远远望去,那淡烟寒水贴切传神地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淡雅的景象,创设出一种冷清愁寂的氛围。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