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简介岳阳楼记(范仲淹岳阳楼记文言文翻译)

56岁时写的《岳阳楼记》。范仲淹生于989年,而《岳阳楼记》创作于“庆历四年”的第二年——庆历五年,也就是1045年,1045-989=56。

1. 是宋朝的宰相。
2. 范仲淹是宋朝时期的重要政治家和文学家,担任过宰相的职位。
他在岳阳楼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这是一篇描写岳阳楼壮丽景色和抒发自己忧国忧民之情的文章。
3. 范仲淹作为宰相,身份崇高,他的作品也因此具有了更多的影响力。
《岳阳楼记》通过对岳阳楼的描写,表达了他对国家兴衰和人民疾苦的关切,展示了他作为政治家的智慧和情怀。
这篇文章至今仍被广泛传诵,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范仲淹写《岳阳楼记》时的身份是岳阳楼的重修总指挥。他被任命为岳阳楼的主要负责人,负责指导和监督修复工作。作为一个知识渊博的文官,范仲淹在文学艺术方面具有高超的造诣,他以丰富的知识和辛勤的工作态度,以及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以极高的责任感和精神热情,撰写了这篇优美的《岳阳楼记》。

他通过文字描绘了岳阳楼的壮丽景色,传达了他对岳阳楼修复的汗水和辛勤劳动的热血淋漓的情感。

范仲淹当时的身份是知州

《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1046年10月17日)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为重修岳阳楼而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时范仲淹被贬放河南邓州,这篇文章便是写于邓州,而非写于岳阳楼。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及第。庆历三年(1043),参与庆历新政,提出了十项改革主张。庆历五年(1045),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

按照宋代人的习惯,写“记”以及散文一类的文章,本人并不一定要身在其地,主要是通过这种文章记录事情、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古时,邀人作记通常要附带一份所记之物的样本,也就是画卷或相关文献之类的资料,以供作记之人参考。

滕子京虽然被贬岳州,但他在任期间,做了三件政绩工程,希望能够取得朝廷的谅解。重修岳阳楼便是其中之一,完成于庆历五年(1045)。滕子京为了提高其政绩工程的知名度,赠给范仲淹《洞庭晚秋图》,并向他求作两记,一则就是《岳阳楼记》,另一则是《偃虹堤记》。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