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诗》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
1、托物言志。 借素质一流却境遇不好的“马”的形象来抒发自己才华超群却不被重用的怨愤之情。
2、虚实结合。 “瘦骨” 写形,表现马的处境,“铜声” 写质,反映马的素质;化虚为实,将内在的东西外现为河闻、可观、可感、可知的物象,形象描绘出诗人恰似这匹瘦马般虽才情卓绝却景况凄凉的现状。
3、夸张。"向前敲瘦骨, 犹自带铜声”- -句中,马虽“瘦骨”却“带铜声”,胯张的手法着力表现马的剽悍无比,素质超群。这匹马也是才华横溢却怀才不遇的诗人的写照。
起到了“生动、具体、形象”的表达效果。

拓展资料
《马诗》是中唐诗人李贺所作的一组五言绝句,共二十三首。诗歌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以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其表现方法属比体。其中,马诗的第五首已选入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
以马自喻,借对马不同境况的描写,倾吐自己的坎坷身世、满腔抱负。
李贺身世很坎坷,他参加科举,结果有人说他父亲名叫晋肃,按照避讳,他不能考进士,所以一生怀才不遇,所以他经常写马的诗,把自己比喻成怀才不遇的千里马。
李贺的“诗鬼”之才在他的二十三首《马诗》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仅对马的描写,从不同侧面竟有二十三首之多,首首出新而绝不雷同,足见其才华绝非常人可以企及。
那么,诗人为何反复写“马”呢?马在诗人心目中,有什么特殊意义呢?我想除了对马的由衷喜爱之外,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李贺常以马自喻,借对马不同境况的描写,将自己的坎坷身世、一腔抱负,倾吐得酣畅淋漓。洋洋二十三首,可谓“满纸锦绣文,一把辛酸泪”。
以咏马、赞马以及对马命运的感叹,表达了志士的奇才异志、远大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感慨和愤懑。
李贺为唐宗室郑王李亮的后裔,但其家已没落。他“细瘦通眉,长指爪”,童年即能词章,15、16岁时,已以工乐府诗与先辈李益齐名。李贺父名晋肃,“晋”、“进”同音,与李贺争名的人,就说他应避父讳不举进士,韩愈作《讳辨》鼓励李贺应试,但贺终不得登第。后来做了三年奉礼郎,郁郁不平。
李贺这首马诗的创作背景是:时值唐朝藩镇极为跋扈的时代,诗中“燕山”暗示的幽州蓟门一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带,作者希望能扫除战乱,建功立业,但终是不被赏识。
对马有所偏爱的作者或许受伯乐识马所启,结合自己怀才不遇的现实,带着愤懑之情创作了此诗。
李贺因为得罪了另一个大诗人元稹,元稹般刁难,借口李贺的父亲李晋犯了忌讳,不让李贺参加进士考试。李贺身负奇才,报国无门,愤怒悲伤之余,写下马诗。他所写的诗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
《马诗》是中唐诗人李贺所作的一组五言绝句,共二十三首。诗歌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以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其表现方法属比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