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似飞鸿踏雪泥(恰似飞鸿踏雪泥的上一句)

比喻人生不论走到哪里都像飞鸿踏雪,洁身自好,不染尘埃
这句诗用“飞鸿踏雪”比喻人生道路坎坷,但是人却要努力向前、不屈服,要始终保持纯净的内心
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的追求,不停的向前,不屈服,始终保持纯净的内心,最终达到人生的彼岸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的意思是:人生在世,到这里又到那里,偶然留下一些痕迹,你觉得像是什么?

我看真像随处乱飞的鸿鹄,偶然在某处的雪地上落脚一样。出自宋代文学家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辙原诗的基调是怀旧,因为他十九岁时曾被任命为渑池县的主簿(由于考中进士,未到任),嘉佑元年和兄轼随父同往京城应试,又经过这里,有访僧留题之事。所以在诗里写道:“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他觉得,这些经历真是充满了偶然。

如果说与渑池没有缘份,为何总是与它发生关联?如果说与渑池有缘份,为何又无法驻足时间稍长些?

这就是苏辙诗中的感慨。

而由这些感慨,苏轼更进一步对人生发表了一段议论。这就是诗的前四句。

苏轼的《飞鸿踏雪泥》是一首咏物诗,全诗如下:

北斗七星高,

哥舒夜带刀。

至今窥牧马,

不敢过临洮。

苦战千日尽,

黄河入海流。

名山胜境尽,

空余恨海甌。

这首诗描绘了北方寒冷的冬季,写出一种苍凉、萧瑟的气息。诗中的“北斗七星”和“哥舒夜带刀”都是指北方的寒冷,而“窥牧马,不敢过临洮”则是形容在这样的冰天雪地中,即便是守卫边疆的汉军,也不敢轻易踏足,显示出苍凉的壮美感。

最后两句“名山胜境尽,空余恨海甌”,则抒发了苏轼的无奈之情。名山胜境已经尽去,空留下无法排解的恨意,更显得苍凉之感。

整首诗简洁明快,流露出苏轼的爱国之情和男儿之气,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边塞军民艰苦生活的感慨和同情,凝聚了对祖国的深情厚爱。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