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七岁的时候,有一次亲戚送来了一些梨。父亲把几个孩子叫在一起,让他们吃梨。几个孩子围在一起,父亲让孔融挑一个梨。孔融挑一个最小的梨。大家都问他为什么要挑一个最小的,他说:“我年龄最小,应该吃最小的。”
孔融有五个哥哥,一个小弟弟。有一天,家里吃梨。一盘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让弟弟先拿。孔融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个最小的。爸爸看见了,心里很高兴:别看这孩子才四岁,还真懂事哩,就故意问孔融:“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
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弟弟吃。”
你看,孔融讲得多好啊。他父亲听了,哈哈大笑:“好孩子,好孩子,真是一个好孩子。”
孔融四岁,知道让梨。上让哥哥,下让弟弟。大家都很称赞他。
成语“孔融让梨”,后来常指懂礼貌,善谦让。
儿童孔融让梨的成语故事,讲的是中国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一个道德素质教育故事。
说的是有一次,孔融的父亲买了一些梨子,拣出一个最大的给孔融,但是孔融摇摇头,拿了最小的一个梨子说:我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把大的给哥哥吃吧。
这件事,很快传开,并且一直流传千古,成为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你好,孔融让梨是中国著名的成语典故,下面是讲述这个故事的分段回答:
1.你好,孔融是一位年幼聪明的小孩,他在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习经典书籍,善于识字和记忆。
2.在某一天,孔融带着自己家的梨子来到了公园,碰巧遇到了另外几个小孩子。这些小孩子想要抢夺孔融手中的梨子。
3.孔融想到了一种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他说:“我这个梨子虽然很好吃,但是如果你们觉得我的梨子不好,那我可以让给你们,但是我却要看看你们能不能比我更有涵养”。
4.最终,孔融败给了一个小女孩,因为她不但没有抢夺梨子,还很礼貌地拒绝了孔融的慷慨让梨。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不能只看表面,要善于从内心寻找答案。
是一个著名的寓言故事,讲述了孔融让梨的故事,这个成语也因此而来。
孔融是东汉时期的一位文学家和政治家,他年幼时就非常聪明,有一次他和几个小伙伴一起分梨子吃,孔融拿到的梨子最大,但他却将梨子让给了其他人,因为他认为自己已经吃过很多了,应该让给其他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懂得分享和关心他人。
孔融让梨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寓言故事,更是一种道德和品德的教育。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也应该学习孔融的品德,懂得分享和关心他人,这样才能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
同时,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聪明和智慧并不是只有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品德和道德修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