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柳不叫春知道:是《邓小平最后一次南巡》的第一章的题目。 形容干实事的要甘于寂寞,肯扎根脚下坚实的土地,为人民做实事。坚持做好事,不要半途而废,更不用大肆宣传。有点学雷锋精神,做好事,不留名。
犹抱琵琶半遮面:原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原文中是这样写的:“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描写了琵琶女受到邀请出来时抱着琵琶羞涩的神情,形容女子娇羞、害羞。写出了她的温柔美丽,也为后文写她描述自己不幸的身世埋下伏笔。 现在有时形容人的一些行为过于忸怩。

这句话的意思:怀里还抱着琵琶半遮着脸面。
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
原文选段: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译文:
忽听得江面上传来琵琶清脆声;我忘却了回归客人也不想动身。寻着声源探问弹琵琶的是何人?琵琶停了许久却迟迟没有动静。我们移船靠近邀请她出来相见;叫下人添酒回灯重新摆起酒宴。
千呼万唤她才缓缓地走出来,怀里还抱着琵琶半遮着脸面。转紧琴轴拨动琴弦试弹了几声;尚未成曲调那形态就非常有情。
《琵琶行》赏析
“犹抱琵琶半遮面”是《琵琶行》中的语句,《琵琶行》是白居易写得最成功的作品,其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是抒情因素的强化。与此前的叙事诗相比,这篇作品虽也用叙述、描写来表现事件,但却把事件简到不能再简,只用一个中心事件和两三个主要人物来结构全篇。
犹抱琵琶半遮面”是一句古诗,出自诗作《琵琶行》中的第十四句,前一句为“千呼万唤始出来”,两句加在一起即“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意思是:呼唤了千万次(演奏琵琶的人)方才走出来,甚至还抱着琵琶半掩住脸面。
《琵琶行》是中国文学历史上一首非常著名的叙事长诗,为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唐代元和十一年(即公元816年)所作。《琵琶行》全篇描述了一位技艺高超却流落在外的琵琶女,通过琵琶女的视角,抒发了诗人自己对社会现状的不满以及对自己无辜遭贬的愤懑之情。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的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唐代诗人元稹世称“元白”,与另一位诗人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是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给后世留下如《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等脍炙人口的佳作,作品题材广泛,语言通俗,在全世界汉文化圈中都有着巨大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