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几时有,千里共婵娟”的意思是:皎洁的明月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即使相隔千里之外,也能够共享这美好的月光。“明月几时有,千里共婵娟”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写的一首词。写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的诸城),这首词以月起兴,作者与其弟弟苏辙七年未见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的思考和想象,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了对人生的哲理追寻中,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的祝愿,也表达了作者在官场失意时的旷达超脱的胸怀和乐观的心情。
表达的是一种亲情,手足之情。这里面充满了兄弟之间的思念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千里共婵娟”引申出许多新的含义。
“千里共婵娟”本义是手足之情。引申义有朋友之情、情侣之爱、爱情之恋等许多种。
朋友之情不分男女,只要两人性情相投合得来,无话不谈的那种,一旦两人分开的时间久了,就会产生思念,尤其是到了中秋节,特渴盼着在一起相聚。
意思是月亮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哪怕相距千里,也可共同看同一个月亮。
这两句话出自北宋苏轼写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学的课文。意思是只希望自己思念的人健康长寿,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亮。
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出自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