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的翻译20字(西江月,翻译)

出自于宋代词人柳永《西江月.师师生得艳冶》全文及译文:“师师生得艳冶,香香于我情多。安安那更久比和。四个打成一个。幸自苍皇未款,新词写处多磨。”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这首词写的是作者在山乡夜行中所见所闻。明月清风,惊鹊鸣蝉,稻香蛙声,溪流小桥,构成了江南山乡夏夜一幅优美动人的画面。而贯彻全篇的却是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丰收的喜悦。作者善于抓住夏夜山乡的特点,又理解农民对丰收的热望,加上笔调轻快,语言优美,音节和谐,使人读了这首词仿佛临其境,馀味无穷。

本词咏丁香菊。丁香即紫丁香,花为浅紫色,有异香。丁香菊的花色类似丁香,为菊中异品佳卉,故诗人咏之。 “浅色千重柔叶”,此句仅从字面看是写菊叶。但叶为绿色,不应以“浅色”形容。再者,菊叶按一定距离长在茎上,比较稀疏,也不是千重。只有细长的菊花瓣,才密密重重地长在一起,可称得上“千重”。因此,“浅色千重”是写淡紫色的丁香菊瓣,重重叠叠,紧密地长在一起,形成了圆形花朵。“柔叶”,是写花下面有柔软的绿叶为衬托。可见此句即写了花色、花瓣,又写了花叶。因词的格律字数限制没有加上“瓣”字。虽有些费解,却非常精炼。“深心一点矫黄”,写花蕊深凹巧小而呈黄色。“娇黄”即深黄色,一个“娇”字,又表现出丁香菊娇艳的本色。第三句中的“只消”,是口语“需要”之意。“可意”,是称心如意。“更须香”,是补写花香。此句紧承前二句,意思是:此菊有淡紫色的花,娇黄的花蕊,浓绿的柔叶,长得如此美丽,可人心意,这当然需要。但还需加上芳香,这就更完美了。因而第四句立刻赞美道:”好个风流模样!”此句是全面咏赞此花,语带激情,富有感染力。 下片由花及人,抒写了诗人的凄凉情怀。“玉蕊今谁樊折?诗人此日凄凉。”虽然花美如玉,但诗人身处凄凉境遇,根本没有闲情逸致去观赏。作者是“江西诗派”的骨干,虽才俊名高,但仕途坎坷,生活寒苦。故“凄凉”二字包含了无限酸楚,并非“欲作新诗强说愁’的虚语。这两句,以乐景写哀情,使哀情倍增。凄凉的诗人无心赏花,岂不有负此花的“风流模样”?结拍二句,诗人为花安排了合适的环境:“正须蛮素作伊凉,与插钗傍鬓上”。“蛮素”,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歌妓小蛮和樊素的简称。《云溪友议》记载:“白居易有妓樊素善歌,小蛮善舞。尝为诗云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伊凉”,为唐代名曲《伊州歌》和《凉州词》的简称。此二句意为:这美丽的丁香菊,应该戴在能歌善舞的美女头上,那鲜花美女,轻歌妙舞,多么谐调,多么美好啊!这是诗人对花的赞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