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赤壁赋苏轼原文及翻译(后赤壁赋原文及翻译注释)

《后赤壁赋》中与苏轼同游的人是杨道士。《后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赋,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时,是《赤壁赋》的姊妹篇。

杨世昌

苏轼和杨世昌一起去了赤壁,其中一客是吹箫的艺人,据考证是杨世昌。另一客是二客,一客是杨世昌,另一客则不可考。

描写月亮的诗句是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写的散文,分为《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其中《前赤壁赋》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名篇,《前赤壁赋》通篇以景贯穿全文,"风"和"月"是为主,"山"和"水"辅之,全文紧扣风、月来展开描写与议论。以风、月之景开卷,又于文中反复再现风、月形象。表现了作者的心灵由矛盾、悲伤转而获得超越、升华的复杂过程。而《后赤壁赋》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与前篇虽无二致,但是笔墨全不相同,以叙事写景为主,主要写江岸上的活动,具有诗情画意。

悲天悯人

他命途多舛,是时代为他刻上了烙印,或许名士的一生必定波澜壮阔,或驰骋疆场,或进退庙堂,手里攥着天下读书人的殷切期盼,肩上扛着普通百姓的酱醋盐茶。


但是,粗读《后赤壁赋》,却远远没有《前赤壁赋》带给我的惊艳之感,《后赤壁赋》更像是一个普通人携友登高玩乐作诗的游记。但大师苏轼的篇章往往就出在一次看似不起眼的出行,觥筹交错之间诗篇即成,曲水流觞,遗世而独立,羽化而登仙。


金秋十月,木叶尽脱,苏子泛舟游于赤壁之上。饿了,便打些鱼,松江之鲈绝对称得上一壶好酒。可是好酒没有,便归而谋诸妇,原来佳酿早已备好,就等着苏轼来喝呢!如此佳肴美酒,明月清风,在船头卧看山门洞开已是不可多得设之乐。


但苏轼还不满足于此,于是乎他登高长啸,抬眼是壮阔苍穹,低头有深潭幽穴,不禁悲从中来。这让我想起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级而悲者矣。”我就在想:文人抒发的悲天悯人之情怀是否具有共通之处?


想必是有的,苏轼做此篇之时,正值一生中最困难的时期。被贬黄州,人生抱负付诸东流,正如他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写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此词作成之时苏轼可能没有想到多年后他也会成为人们口中的“千古风流人物”。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