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金陵凤凰台》是李白效仿《黄鹤楼》的写法写的所以说在艺术价值上比较下乘他自己也说过: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另外李白还有一首诗也是模仿黄鹤楼叫《鹦鹉洲》在七言律诗上面《黄鹤楼》可谓是绝笔了黄鹤楼这首诗是送别,而登金陵凤凰台更多的则是怀古。黄鹤楼意境高远,向时空的纵向延伸;充满惜别之情。
后一首诗则意境深幽,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凭吊遗迹,感叹历史变迁,物是人非。一切的荣辱兴衰都被历史埋没。
体裁上说,前一首是七言绝句,后者是七言律诗
一是意中有象、虚实结合的意境美。诗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诗人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登黄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感情真挚。
二是气象恢宏、色彩缤纷的绘画美。诗中有画,历来被认为是山水写景诗的一种艺术标准,《黄鹤楼》也达到了这个高妙的境界。首联在融入仙人乘鹤的传说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近景,隐含着此楼枕山临江,峥嵘缥缈之形势。颔联在感叹“黄鹤一去不复返”的抒情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远景,表现了此楼耸入天际、白云缭绕的壮观。颈联游目骋怀,直接勾勒出黄鹤楼外江上明朗的日景。尾联徘徊低吟,间接呈现出黄鹤楼下江上朦胧的晚景。诗篇所展现的整幅画面上,交替出现的有黄鹤楼的近景、远景、日景、晚景,变化奇妙,气象恢宏;相互映衬的则有仙人黄鹤、名楼胜地、蓝天白云、晴川沙洲、绿树芳草、落日暮江,形象鲜明,色彩缤纷。全诗在诗情之中充满了画意,富于绘画美。
《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这首诗首联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颔联紧承首联,说自从仙人离去,黄鹤楼已经历经千百年之久;颈联诗意一转,进入景物描写,写晴日在黄鹤楼所见之景;尾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
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嘹亮而不拗口,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李白登黄鹤楼曾言: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崔颢这首让李白都不敢题诗的诗是《黄鹤楼》。
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本诗的写景颇具特色,尤其是“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一联为人所称颂。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此诗写得意境开阔、气魄宏大,风景如画,情真意切。且淳朴生动,一如口语,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这一首诗不仅是崔颢的成名之作、传世之作,也为他奠定了一世诗名的基础。正由于此诗艺术上出神入化,取得极大成功,它被人们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崔颢的黄鹤楼当实广为传颂,难以超越?
黄鹤不在,白云悠悠,晴川历历,,能看到汉阳方向的树,鹦鹉洲上,芳草萋萋,长江一望无际,烟波浩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