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前505~前432),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嘉祥县)人。生于公元前505年(周敬王十五年,鲁定公五年),死于公元前435年(周考王五年,鲁悼公三十二年),生于东鲁,移居武城,十六岁拜孔子为师,他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 本文讲述的是鲁国国君敬重曾子, 送城镇给他, 但却多次被他拒绝, 表现了曾子高尚的气节。
《曾子不受赐》反映了曾子有自已的气节,不因小恩小惠放弃做人的尊严。
曾子,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人,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孔子的晚期弟子之一,与其父曾点同师孔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曾子主张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
答:1. 不屈从、不苟合、刚直不阿清醒处世的君子品格 2. 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短,不轻易接受别人的馈赠,这样人才能行的正,坐的直
他是一个温文尔雅的满腹经纶性格。
修饰。隐义改善。请用这块土地的收入来改善你的衣着。
固辞不受意思是坚决推辞不接受。
原文:景公赐晏子狐之白裘,豹之茈,其赀千金,使梁丘据致之。晏子辞而不受,三反。公曰:“寡人有此二,将欲服之。今夫子不受,寡人不敢服。与其闭藏之,岂如弊之身乎?”晏子曰:“君就赐,使婴修百官之政。君服之上,而使婴服之于不,不可以为教。”固辞而不受。
翻译:
景公赏赐晏子白狐大衣,美丽的花纹,价值千金,派梁丘据送给(晏子),晏子推辞不接受,如此三次。景公说:“我有这样的衣服两件,想让你穿它,现在先生不接受,我也不敢穿啊。与其把它放起来,怎么不得上把它穿在身上呢?”晏子说:“您的恩赐,让我修习百官的政事,您在上面穿(这件衣服),而让我在下面穿(这件衣服),不可以把这作为教材啊。”坚决的推辞不接受。
固辞不受的意思是坚决推辞不接受。固辞不受是文言文,原句是“仪自以非才,固辞不受。”说的是张仪认为自已不是这方便的人才,坚决推辞不接受(相印)。固辞不受充分体现了张仪事实求是的良好品质,比起现今社会个别人投机钻营,夸夸其谈,甚至跑官买官,又是何等的伟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