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余钟磬音前一句是: 万籁此都寂。
这句诗词出自于唐朝常建所著的《题破山寺后禅院》。
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安静,一点儿声响都没有。被赋予一些寓意深微的象征意义,这是来自佛门圣地的世外之音,这是引领人们进入纯净怡悦世界的奇妙佛音,这是回荡在人们心灵深处的天籁之音,悠扬而宏亮,深邃而超脱。显然,诗人欣赏这禅院与世隔绝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了自己遁世无门的情怀,礼赞了佛门超拔脱俗的神秘境界。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出自唐代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都寂 一作:俱寂;但余 一作:惟余)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不矛盾,是典型的反衬手法。
如同蝉噪林愈静,正是用静幽的环境来衬托当时钟声入耳的清晰与作者自然的感受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馨音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赛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鱼打萍
天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是一首古诗的诗句,其意思是指大自然的声音虽然静寂无声,但是余音绕梁,意味着一种恬静美好的感受。
这句话也常常用来比喻某个声音已经消失了,但留下的余音却依然美妙动听。
这个诗句在古代文学中被广泛使用,形容大自然之美,使人们感受到文学的地道之美。
现在,这句话也可以用在各个领域,比如音乐、电影、绘画等等,以达到形象形容的效果。
“天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是一句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句。意思是说,天籁般美妙的音乐此刻已经停止了,但是在宁静的环境中,却可以听到钟磬声。这句诗用寂静的环境来强调钟磬声的清晰和美妙,表达了诗人感受到的一种内心的宁静和平静。
天籁,是指大自然,大自然中的一切此时都寂静无声,悄然安睡了,但余,只剩下,钟磬,是古代的敲击乐器铜钟石磬,它们发出的声音清脆悦耳,大自然所有的声音都寂静了,只剩下钟磬清脆悦耳的声音,这也可能形容某个人的才华造诣很突出,诗写得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