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在山林中的一棵松树下,我向隐者的小弟子询问他师父的去向。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隐者师父其实就在这座旷远的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道他的行踪。
诗中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寻者对隐者的钦慕高仰之情。
扩展资料
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
全诗只有二十字,作为抒情诗,却有环境,有人物,有情节,内容极丰富,其奥秘在于独出心裁地运用了问答体。不是一问一答,而是几问几答,并且寓问于答。
然而,这首诗的成功,不仅在于简炼;单言繁简,还不足以说明它的妙处。诗贵善于抒情。这首诗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见深沉。
诗中隐者采药为生,济世活人,是一个真隐士。所以贾岛对他有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情。另外,作者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离开繁华的都市,跑到这超尘绝俗的青松白云之间来“寻隐者”,其原因也是耐人寻味,引人遐想的。
《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作品,表达了诗人对于隐士的向往和敬仰,同时也是对于现实的失望和无奈。整首诗有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息,寄托了诗人追求唯美和自由的心态。诗句“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表达了诗人在寻找隐者的过程中徒劳无功,但他仍然相信有这样的人存在,而且似乎一直处于云深、不为尘世所知的山林之间。因此,这首诗的诗意可以理解为探寻美好与自由的寻求,以及对于追逐梦想的坚定信念。
诗意: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他行踪。
这是一首问答诗,但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其言繁,其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高仰。这首诗有人认为是孙革所作,题为《访夏尊师》。
唐代诗人贾岛的古诗《寻隐者不遇》的诗意:“苍松下,我询问隐者的童子他的师傅到哪里去了?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还指着高山说,就在这座山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