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览的地点是在赤鼻矶(苏轼误作赤壁),这在“核舟”上是无论如何也难以用富有立体感的细节表现出来的。
于是雕刻家巧妙地借助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的文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和“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分刻在船舱左右的小窗上。
这是雕刻家的一个大胆的艺术创造,实际上是通过观赏者的文字想像能力来表现生活中的实在图景,是一种“移植”的手法。
《后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赋,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时,是《赤壁赋》的姊妹篇。与前篇纯写江上泛舟不同,后篇记游,以登岸履险为主,也无谈玄说理的内容。
文章前面记真景真情,通过毫不雕琢的天然佳句,给人一种壮阔的美感;中间对踞石攀木、俯江长啸的细致描写,真切地表达了作者月夜登临的情趣。
最后写梦见道士化鹤,纯属幻境幻觉,空灵奇幻,迷离恍惚,从中表现了作者内心怅然若失的苦闷。
两篇文章的作者都是苏轼,都是她游览赤壁山而写出的感慨。我比较喜欢前赋。 前赋的: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是从理的角度来阐释这天地万物和古往今来,追寻的一种历史与心灵的虚无和自我在时空中的孤独放逐,是用一种极其理性客观的第三者的视角来审视万事万物,来述说那一颗寂然的心灵。而越是这样就越是体现的作者心中的落差和无法释然,就如同我们普通人在遭受磨难时总是会以历史上同病相怜的人的故事来寻求心灵上的慰藉,或者求索于他物来使自己逃避这样的现实。所以从此处来看的话,苏轼仍然是没有跳脱出平常文人的失意诗词的范畴,在他内心的深处,其实依旧是不放达的,心中是有所不平所淤积的。所以是理的,是极其客观的。所以这时候的苏子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见的是山有意难平,水有恨难发,那洞箫吹的是不平之气,风拂过的是一个不安的灵魂,一切都如同是那迷失的“沧海之一粟”。
提议《前赤壁赋》更好!
首先篇幅上来说,前赤壁赋要更大,因此容量客观上更丰富一些。前赤壁赋文辞十分典丽。诸如“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等句穷尽江上月色的妙处;
从音律上来说,与王维等诗人比,苏轼本不太重文字音律的和谐,然而前赤壁赋中诸如“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等句,音律铿锵有节,读来朗朗上口;
从意象所抒发的境界胸怀来说,诸如“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很有庄周的《逍遥游》的大胸怀大境界,而“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更是有李白对月咏叹的谪仙味。
最后,从主旨上来说,前赤壁赋中“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等句,一扫孤寂哀伤之感,正有东坡生平历尽风波、笑看人生的旷达乐观之真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