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句“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描写月亮,人人“皆言”的未见得就是真理。大千世界,变化万千,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是随着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而不断深化、发展的,一种认识的正确与否,并不取决于持这种认识的人数的多寡,即便对人人“皆言”为是的,也要敢于怀疑,不断深入地探索。其二,认识问题最忌以此代彼,以偏代全,以对局部、片面的现象描述替代对整体或本质的探求。见到此时此地皓月当空而想象四海皆同,便正是以此代彼、以偏概全。
后两句“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是说,此时此地月亮当空,又怎知千里之外没有疾风骤雨呢?风雨借指人生的无常与艰难。作者借咏中秋的月亮,表明世上万物存在着千差万别。表明了作者敢于质疑,具有不断探索的精神;同时也说明了对待事物不能以偏概全、一概而论。
整首诗此地有月光,彼地有风雨,意在风雨,而非赏月。诗虽短小,却寓意深刻。
初唐诗人李峤写的两首五绝《中秋月》,构思和别人不同,他没有咏叹中秋圆月的美好,而是由月亮引出了一些奇妙的遐想.(一)盈缺青冥外,东风万古吹.何人种丹桂,不长出轮枝.(二)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中秋月》(一)的意思是:这月儿在无边无际的天空中缺了又变圆,千秋万代东风一直在对它吹拂.是谁在月亮里种的桂树,它的树枝为何从不会长出圆圆的月轮之外.
《中秋月》(二)的意思是:皎洁的中秋圆月升上了天空,人人都说四海之内都是天气晴好月光普照.你怎么知道在千里之外也会是这样,说不定那里是又刮大风又下雨呢!
李峤这两首诗,很有一些新意.第(一)首他对人们传说中月亮里有桂树提出了怀疑,说为何桂树枝不会长到月亮外面来.在第(二)首中,诗人对古代的一种习惯看法提出了疑问.古代认为,中秋这天,是阴是晴,普天之下,万里之内,都是相同的.可诗人却认为,这里天晴,安知千里之外不刮风下雨呢.诗人的这种看法,是完全符合现代自然科学的,一个地方天晴,几十几百里路外就在下雨,这是常见的事,中秋节这天,也不会例外.只是古人消息不灵通,没有现代化的通讯工具,不容易发现这种现象罢了.
《中秋月》作者:方干 朝代:唐代 体裁:五律凉霄烟霭外,三五玉蟾秋。列野星辰正,当空鬼魅愁。泉澄寒魄莹,露滴冷光浮。未折青青桂,吟看不忍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