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如下:
《潼关吏》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古,为“三吏三别”之一。此诗借潼关吏之口描述潼关天险,表达了诗人对当初桃林一战溃败的遗憾,希望守关将士们一定要以史为鉴,好好利用潼关天险保卫长安的安全。以缓急有致、神情毕现、形象鲜明的对话描写表现人物的心理和神态,是此诗主要特色。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诗题下有小注:“安禄山兵北,哥舒翰请守潼关,明皇听杨国忠言,力趣出兵,翰抚膺恸哭,而出兵至灵宝潼关遂失守。”
杜甫原在朝中任左拾遗,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贵,被贬到华州。乾元元年(758年)底,杜甫暂离华州,到洛阳、偃师探亲。第二年三月,唐军与安史叛军的邺城之战爆发,唐军在相州(治所在今河南安阳)大败,安史叛军乘势进逼洛阳。如果洛阳再次失陷,叛军必将西攻长安,那么作为长安和关中地区屏障的潼关势必有一场恶战。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的途中经过这里时,刚好看到了紧张的备战气氛,见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军参战的爱国行为,感慨万千,便奋笔创作了不朽的史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并在回华州后,将其修订脱稿。
注释
⑴潼关:在华州华阴县东北,因关西一里有潼水而得名。
⑵草草:疲劳不堪之貌。何:多么
⑶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上句言坚,下句言高。城在山上故曰万丈余。
⑷备胡:指防备安史叛军。
⑸要:同“邀”,邀请。
⑹连云列战格:自此句以下八句是关吏的答话。连云言其高,战格即战栅,栅栏形的防御工事。
⑺西都:与东都对称,指长安。
⑻丈人:关吏对杜甫的尊称。
⑼艰难:战事紧急之时。奋:挥动。
⑽桃林,即桃林塞,指河南灵宝县以西至潼关一带的地方。
⑾哥舒:即哥舒翰。
潼关吏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一首诗,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解析:
《潼关吏》是杜甫在唐玄宗开元年间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以潼关吏为主题,通过描写吏员的艰辛和困苦生活,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官场腐败的愤慨之情。
首先,诗中描绘了潼关吏的辛苦和艰难。他们在寒冷的冬天里,穿着单薄的衣服,守卫着寒冷的关口。他们的手指冻得发白,脸上布满了风霜。这种描写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吏员们所承受的辛苦和困苦。
其次,诗中抨击了官场腐败和社会不公。诗中提到了“贪官污吏”和“贫者何所有”,暗示了官场上的腐败现象和社会贫富差距。杜甫通过这种抨击,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官场腐败的愤慨之情。
最后,诗中表达了对吏员的同情和关怀。诗中提到了“吏有良田”,暗示了吏员们也有自己的家庭和生活。杜甫通过这种表达,展现了对吏员们的同情和关怀,呼吁社会关注他们的困境。
总的来说,杜甫的《潼关吏》通过对潼关吏的描写和抨击,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官场腐败的愤慨之情,同时也展现了对吏员们的同情和关怀。这首诗以其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感人的情感,成为了杜甫作品中的经典之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