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竹子图片国画(郑板桥竹子图片国画高清)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

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哪有扬州鹤?

意思很简单,宁可吃饭没有肉食,也不要居住的地方没有竹子,吃不到肉顶多让人消瘦,而居住地没有竹子却会令人庸俗。



人瘦了还能胖回去,而人俗了却是无法医治的。


由此可见,竹子是高雅的象征,是提高人们生活品味,人生境界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竹子是一种傲骨的象征,它柔韧而刚劲,挺拔洒脱,风刮不到,雪压而不惊,与梅、兰、菊并称为“四君子”,与松、梅并称为“岁寒三友”。



郑板桥《墨竹图》

关于赞美竹子的诗词还有很多,比如: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郑燮《新竹》

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欧阳修《戏答元珍》

竹竿有甘苦,我爱抱苦节。——孟郊《苦寒吟》

而竹子也是历代画家最为喜爱的题材,说起历史上画竹最为精湛者,莫过于清朝的大才子郑板桥了。



郑板桥《墨竹图》

郑板桥笔下的《墨竹图》堪称是极致,我们来看一下墨竹图:


中国国画不像西方的画作,一味地讲求写实、逼真,中国的水墨画首先注重的是神似,注重意境的表达,讲求的是以物传神,而郑板桥的《墨竹图》布局十分简洁凝练,竹子个数虽然不多,却给人展现出一种郁郁葱葱,清秀挺拔,仿佛置身葱郁竹林的感觉。



郑板桥《墨竹图》

作者采用淡墨色的竹子与浓墨色的竹子进行远近对比,进而展现出了一种层次感,分外有趣。再去临摹竹子的局部,发现每一片竹叶都传神生动,竹节和竹叶都各有神韵,显得生机盎然。


郑板桥笔下的竹子都是挺拔有力的,而竹子有着清廉、公正的寓意,挺拔有力的竹子、浓淡不一的着色,也从侧面展现出郑板桥的高尚的情操,不与外界同流合污的决心。


郑板桥笔下的这幅《墨竹图》真是向我们展现了什么叫做“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郑板桥《墨竹图》

此作墨色浓淡适宜,新旧枝干一目了然,给人一种鲜明的对比感,通篇一气呵成,也展现出郑板桥深厚的绘画功底,意境悠远,带有浓厚生活气息,是标准的文人画。


徐悲鸿先生赞誉:“板桥先生为中国近三百年来最卓绝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奇,书画尤奇。观其诗文及书画,不但想见高致,而其寓仁慈于奇妙,尤为古今天下之难得者。”


郑板桥《墨竹图》

今天,我们采用高清微喷技术,将郑板桥笔下的《墨竹图》进行1:1高清复制,还原出其画作的原始风姿,送给各位爱好者。



郑板

是《竹石兰蕙图》。。


郑板桥(1693年-1766年),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清代书画家、文学家。


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